現代教學手段有問題
——低效、無效的課堂教學表現之三
多媒體教學可在瞬間展示大量突破時空局限的生動形象資料,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多角度全方位的把學生引入一個嶄新的教學場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受到了很多教師的青睞。教學的輔助手段如果合理運用,就可以烘托氣氛,調動情緒,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但如果用的過多或過火,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這些無聊的手段上來。
一、分散了注意力。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刻意追求教學手段的新奇和花樣翻新,用大量的視聽圖片代替了文本的研讀和語言的品味。電腦、電視、投影儀,并有聲、光、電、影齊發,好不熱鬧,搞得學生是手、腦、耳、鼻并用,最后是暈頭轉向,結果課上學生熱熱鬧鬧,課下難見實效。多媒體的過分依賴,趕時髦的多媒體教學一時成了時髦的教學方法。但它畢竟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指導學生讀書思考,必要的講授,點撥質疑,組織討論和指導基礎練習,仍不失為課堂主要教學手段。若舍本求末,由“輔助”成了“必須的”,成了場景觀摩課,把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擠掉,就事與愿違了。
二、淡化了教師示范。
來到課堂,教師不必親自訓練課文,收音機里自由朗讀;板書也不必親自寫,投影儀、幻燈片自有事半功倍之效。甚至有的課教師也不必親自去上了,按一下電流,閉路電視里自會傳來各路名家講授的實況,教師只需要維持秩序,兼稍加釋疑解難就夠了。在一節語文課上,學生幾乎看不到教師工整的板書。教師課堂上的泛讀幾乎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聲情并茂的課文錄音。這種教學方式表面看似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則卻不符合教學的規律,忽視了教師的語言示范和書寫示范。長此下去,會導致學生降低乃至喪失對語言文字的追求,淡化了人性化。
教學過程是一個“知”的過程(感覺-思維-知識、智慧)、“情”的過程(感受-情緒-意志、性格、習慣),課堂需要人情、親情、友情、激情。物的設備有時是難以代替師生和生生人性化交流的。
三、增加了教學成本。
教師做課件是一個很辛苦的事,要花費教師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很多課都讓教師去做課件,勢必增加教師的勞動量,加重教師的負擔。其實過去用小黑板、卡片、投影儀仍然可以用,我們要做的工作是深研教材,了解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把功夫花在刀刃上。所以對于輔助手段,我們還是堅持實用的原則為好。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