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必寫 內容
一般來說,以下幾項內容是教案必寫內容。
一、
教學
(
學習
)
目標
教學目標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目標明確
、
恰當是一節好課的首要條件。巴班斯基認為
:
“
任何活動關鍵都在于善于設計他的目的和任務。馬克思早就指出,自覺的目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人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
”
教學目標必須做到明確、恰當。
“
明確
”
是指師生對一堂課應達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認識
;
“
恰當
”
主要指
“
五
符合
”,
即符合
“
三維目標
”
精神,符合年級的特點
,
符合教材的要求
,
符合學生的實際,符合
40
或
45
分鐘容量。比如語文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一般在
《
教師教學用書
》
中都有提示
,
如果沒有補充
、
改進,就沒有必要照抄。要寫在教案中的是根據自己研究教材和課時實際分解,細化了每一個課時的教學目標
(
包括重點、難點
)
。課時目標明確恰當
,
課堂教學才有方向,才有效益
。
二、
基本的教學程序
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以及教材特點,安排一節課的先后次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
需要在教案中提示
。
這個提示也不是公式化的、一成不變的。該省的省
、
該
略
的
略
、
該
詳
的
詳。
一般的以教學重點的實施
、
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學創新點的設計等為
詳
。如閱讀教學,一般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
,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落進行揣摩、品位
;
理解、朗讀
;
表演、探究等,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是教案設計的重頭戲。請看
《
荷花
》
“
品讀重點
,
感悟神韻
”
的部分
:
1、
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體會課文的哪些句子寫的特別美
。
2、
四人小組合作品讀
“
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
飽脹
的馬上要破裂似的。
”
(1)
分組學習
:
美美
地
讀一讀這幾句話,用心體會荷花三種形狀的美。
(2)
組織交流
:
你們小組體會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展開的荷花美在哪兒?全展開的荷花美在哪兒?沒展開的荷花又美在哪兒?
(3)
抽四人小組合作,品讀這三句話
。
3、
引導品讀
“
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
(1)
“
冒
”
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呢?
(
長
、
鉆
、
探
、
伸、露
沖
)
(2)
讀讀這段課文,體會荷花怎么樣冒出來。
(
使勁、
拼命
、
用力
、
急切
、
筆直
、
一個勁兒
、
高高
、
痛痛快快
、
爭先恐后
、
生機勃勃
、
興高采烈
、
精神抖擻
、
喜氣洋洋
)
在
“
冒
”
前加上這些詞,再讀這個句子。
(3)
由
“
冒出來的白荷花仿佛想做些什么
?
”
引導學生寫作
:
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
......
(4)
或站或坐,有滋有味的誦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
三、
問題設計
以提出問題,包括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來調動學生
、
深化理解
、
促進思維
、
推進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好的問題及思維含量高、挑戰性強的問題,能夠點燃創新的火花,促進思維的覺悟,激發探究的欲望,使之或凝然沉思,或豁然開朗,或釋然頓悟,或怦然心動,或翩然遐想,不僅學到知識
、
掌握技能
、
訓練思維,更熏陶情操
、
沐浴歡喜,獲得生命力量。備課要精心設計問題,少而精。要把問題寫在教案中,如閱讀教學問題要提在學生的疑點上,提在課文內容形式的特點上,提在語文訓練的重點上,提在課文的矛盾上,
以
“
牽一發而動全身
”。
比如
,
一位教師教
《
貓
》
這篇課文,在初讀課文
、
交流初步感受
、
啟發學生質疑之后,教師把預先設計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糅合在一起,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
找一找
,
貓的性格
“
古怪
”
都表現在哪些方面?課文是怎么寫的?這樣寫好在哪里?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多處語句
,
談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抓住
“
蹭
”,
談作者用詞準確
;
有的抓住
“
踩
印
”、“
幾朵美麗的小梅花
”
,談作者通過運用比喻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
;
有的抓住語氣詞
“
吧
”“
呀
”“
呢
”
,你談作者口語化的語言特點
......
這樣問的問,這樣的
”
問
”
與
”
答
”
,既是對文本的理解,又是對語言的品味,對寫法的揣摩,值得提倡
。
四、
練習設計
一是教師要
“
下水
”
,如于永正老師在備課時
,
總是要把課后思考練習做一做
、
生字寫一寫
、
練筆
作
一
作
。正如一次我縣片區教研活動中
,
李靜鳳老師評黃春金老師的
《
快樂的節日
美好的生活
》
作文指導課時說的
“
老師一味的推學生下水
,
自己卻從不濕鞋,肯定不行。
”
二是教師要設計,即根據教材特點、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設計課堂練習,
以
及時反饋
、
鞏固和深化設計課外練習,以拓展、延伸和升華
。
五、
教學反思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提出寫教學反思。葉瀾教授曾指出
:
“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
,
就有可能成為名師。
”
于永正老師說的更具體
,
他說
:
“
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
實施
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
......
在記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往往會得到升華,負面的東西會一下變成正確的
,
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說,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獲
!
”
如果能上網并在
“
中國
課堂教學網
”
上注冊自己的專業博客的老師,可以把反思寫在博客上,馬上就有同伴來閱讀,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勵,或幫助。
失誤因反思而美麗,喜悅因分享而永恒
,多么美妙啊
!
那么,怎樣反思?反思些什么呢?我們認為,教學反思應該是一種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的行為,是一種需要理論支撐的分析、比較、判斷的思維過程
,
以及思考之后的改進、提升、完善、記錄的行動過程。有的放矢,思而見行,行必有果,是教學反思的顯著特征
。
1
、
思考
。
有學者說,教育是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那么作為教育者的老師,首先是一個獨立思考者
,
有一種痛苦其實是快樂,是
直抵
內心的快樂,那便是思考
。
課前思考
:
教什么
?
怎樣教
?
為什么教
?
教到什么程度
?
同樣以學習者的身份思考
:
學什么
?
怎樣學
?
為什么學
?
學到什么程度?
課中思考
:
課堂教學中,看著孩子的眼神、表情狀態,思考我的教學適應孩子嗎?要不要做一些調整
?
等等
。
課后思考
:
教學設計適合學生嗎?教學有效嗎?課堂生成抓住了嗎?用好了嗎?學生喜歡我的課嗎?我滿意學生的學習嗎?
......
總之,得失明了,成敗自如。
“
得
”
者成為經驗,
“
失
”
者成為教訓
。
“
失
”
則及時調整改進,此時的
“
失
”
就轉化成
“
得
”
了,真是
“
得失塞翁馬,襟懷孺子流
”
。這是腦力游戲,這是思維游戲,多么有意思,多么有意義,所以我說這是
“
直抵內心的快樂
”。
2
、
筆記。
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筆記,及時記錄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同時還體驗了
“
認識升華
”
,
“
負
而轉正
”
的美妙
。
一是隨時零散筆記。如老師們在教案右側留出一小塊空白,隨教學流程進行旁批
、
旁注。一下課花上幾分鐘就可以記錄完成。二是階段的完整筆記,一天
、
一周
、
一旬,結合平時筆記加以提煉,形成有觀點有材料的文章。如果可以隨時上網,并且有自己的專業博客,那么隨時記錄也好,完整筆記也好,都是一篇篇網絡日記,不僅自己享用,還有同伴分享。持續思考和筆記就像散落在沙灘的珍珠,你稍用心一穿,就是華麗的項鏈
——
最可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
3
、
提煉觀點,形成文章
。前面說這些筆記只是散落在沙灘的珍珠,要成為精美的項鏈,還需要老師再思考
、
再
琢磨,提煉觀點,組織材料,形成文章。比如我
備《
去年的樹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
),
教學方案設計好之后,我到第一所學校上課,上完課和聽課老師一起評議改進
,
并且在我的專業博客
“
童年的心靈護士
”
的這篇教案下發表評論,及時記錄反思所得,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又到第二所學校上課
,
再
評議
記錄調整。再到第三所學校上課
......
幾個
輪回
后,課堂漸次完善,思考
漸次
深刻。然后我細讀這些零散的網絡評論
,
“
開口即是
練
語言,提筆即是練漢字,下筆就是
練
思想
”
的觀點慢慢清晰
,
形成文章
《
開口即是念語言
提筆就是練
漢字》。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
然后能自強也。故曰
:
教學相長也。
”
教學反思
,
應該是教師最好的
“
學
”。
教
而不
研
則淺,
研
而不
教
則空。
只有邊教邊研,邊研邊
教
,不斷調整,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教學才能優質高
效,
教師才能成為研究者
、
成為名師
、
成為教育家
。
- 上一篇: 研讀教材,教師備課的核心環節
- 下一篇: 教師如何在聽課中成長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