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課堂上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問題要盡量在學生手底下自己解決。這樣的觀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不過,在學生的學習展開后,教師仍然會遇到這樣的場面。
自主閱讀的課堂上,有的學生眼睛盯著書本,不寫也不畫,不做任何標記,有的學生前翻后翻,感覺哪一頁有意思就讀哪一頁,有的學生感覺讀完了,卻說不上來讀了什么......
小組討論的課堂上去,有些小組討論的天馬行空,已經跑題很遠。有些小組只從一個維度思考問題,為此爭論的面紅耳赤,有的小組一片沉默,每人組織,沒人發言,各干各的.....
項目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抱怨說不知從哪入手開始研究,有的學生則困惑于成果展示時不知道從哪些維度展開設計......
面對這些尷尬的場面,教師常常會埋怨,“我的學生根本不會閱讀,不會概括總結”“小組討論太耽誤時間了,效率太低了”“復雜一些的任務,學生根本駕馭不了,不知道從何做起”。更多的教師則無法接受這種低效的課堂,在焦慮和困惑中,又回到自己“高效”講解的老路上。
事實真的如此嗎?教師需要反思,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自主閱讀小組合作的效率,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呢?除了在課堂上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外,還有一點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提供工具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學生將工作做好,一定要先準備好適宜的工具。
量規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指南針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教會學生閱讀絕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事,更不只是語文教師的責任,任何學科的教師都要幫助學生學會閱讀,這是他們學會學習的前提。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提高閱讀效率呢?教師可以嘗試使用量規指導學生學習閱讀。
幫助學生自主閱讀的量規
這個量規從兩個維度指導學生閱讀,即“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在閱讀方法這個維度上,又從三個方面對如何閱讀進行指導;第一,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第二,關注段落間的邏輯關系;第三,不斷思考閱讀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在閱讀習慣維度上,從兩個方面
進行指導,第一,閱讀時做標注的習慣;第二,閱讀時做時間規劃的習慣。
量規的橫欄設置了優秀級、合格級、改進級三個等級,每一個等級都圍繞縱向的維度進行具體行為的描述。從量規的表述中可以看出,量規是寫給學生的,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不是教師用來打分的,不是用來評價學生的。
在學習過程開始時,可以將這樣的量規交給學生,與學生一起學習量規,師生達成閱讀生物教材的基本規范。同時,指導學生制定一個閱讀等級,按照該等級的描述進行閱讀,按照對應等級對自己的閱讀進行評估,不斷反思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是否與對應的閱讀等級描述相符。如果希望提高一個閱讀等級,就該改變什么習慣,就該做出哪些調整。
有了量規這個工具,學生閱讀時就有了抓手,就能夠自我評估和自我調節,逐漸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提高閱讀效率。
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量規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師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很多教師常抱怨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合作意識不足,合作能力不強,交流問題時容易跑題,經常會出現學習效率不高的狀況。對此,也可以設計一個量規,告知學生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規范和要求,用量規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該量規圍繞組長的領導力、分工與協作、規劃與效率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如果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發現有些組員在“打醬油”,小組內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根據量規,他們就會意識到是在分工與協作部分出了問題,屬于分工不明確、缺乏合作的改進期。參照量規,他們就知道該如何去改進,如果做到讓每個成員清楚小組的學習任務,也清楚自己的任務和其他成員的任務。這樣就能成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秀級。
有了量規這個抓手,組長知道了如何做更有領導力組員,清楚了自己的職責,并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此時,量規就像一個指南針,幫助學生沿著正確的軌道不斷前行。
- 上一篇: 資源包是服務學生學習的素材庫
- 下一篇: 資源準備要以支持學生的學習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