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齡前孩子溝通時要注意什么?
0-6歲的孩子,其安全的需要是主要的。孩子需要家長的溫暖,在這一年齡段家長主要對孩子進行生活方面的照顧、健康方面的關注。如果一個孩子在幼小的時候有過腦外傷、出現營養不良等問題,對他的一生都會留下影響。
但是,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又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些上面,3歲前是孩子和諧的心理態度、健康人格形成的黃金期。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教育著孩子,譬如,家長對于不喜歡的來訪者或電話,即使在家也隨便說"告訴他我不在家",無形中教會了孩子說謊,但是你認識不到這一點;又如看電視過程中,對內容的評價不回避孩子,這些是不應該的,孩子應該看孩子的頻道,家長與孩子應該有所區別。
在德育方面,幼兒園的小朋友主要培養的是合群性,與小朋友一起分享游戲的愉快、分享食物。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缺少獨立性、任性,但家長常常這樣教孩子——“他打你,你就打他,我們的孩子不能吃虧”。其實,幼兒階段合作能力的培養比競爭能力更重要,對孩子以后事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孩子上了小學,溝通時又要注意什么呢?
這時家長首先要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學習的概念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家長要陪讀。而且,學問不僅僅是老師教的,還要鼓勵孩子多問同學,與小朋友交換不同看法。同年齡段的幾個孩子放學以后在一起做作業,這種小組學習很值得提倡。
其次,還要關心孩子的在校情況(與老師、與同學的關系),培養孩子落落大方、積極、快樂的惰緒,不要斤斤計較,這就得從自己做起,譬如丟了一塊橡皮,褲子屁股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多和孩子聊聊在學校里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如帶孩子去參觀科技展、看兒童劇,而不是去逛商場買衣服、去證券市場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面,小學生主要培養是與非。家長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涂,舉個例子,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有的家長就揣地一腳,說都是這地的錯。這明顯不對,會養成孩子委過于人的毛病。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要循循善誘,不能以粗暴態度對待,也不要一味遷就。
孩子到了中學時代,溝通時要注意什么?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會把家長、老師的話當成圣旨,但是到了青春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歷來很聽話的孩子一下子變得不可理喻了,原來很乖巧的孩子經常打架斗毆。這是人生的第二個反抗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文化知識教育更重要,因為此時的孩子,心理的成長落后于生理方面的發展,其邏輯、判斷、忍受挫折、自我調節、自控等能力遠遠不足。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付出加倍的關心,要學會“在動中交流”,此時的孩子都喜歡游戲、旅游,要與孩子走出去,看看大自然,在這些動態過程中旁敲側擊地了解孩子所思所想。。
在德育方面,青春期主要是社會倫理道德教育。這時的家長就需要出更深層次的親情、愛護,更深層的愛與關懷,比簡單的譴責、給零花錢復雜多了。
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家長要關注孩子的交友問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交得是不三不四的朋友,拒絕孩子的朋友于門外,以為這樣就可以杜絕孩子與不良少年的交往。其實,把孩子的朋友請進來,可以在自己的視野范圍里觀察孩子,就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朋友的家庭成員、特長愛好,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世界、他的審美觀,甚至他的不良習慣的蔓延,否則兩眼一抹黑,鞭長莫及。
- 上一篇: 低年級小學生提升注意力的四種訓練法
- 下一篇: 學會用心理學讀懂孩子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