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逆反心理?宜褒不宜貶
孩子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往往產(chǎn)生與父母一種相抵觸的情緒。他們心里有什么話也不愿向父母說,對于父母的批評和勸導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甚至產(chǎn)生抵觸、不順從的情緒。人們把孩子的這種現(xiàn)象稱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即你要求我這樣,我偏不這樣。而這種情形,最容易引起父母的惱火。而父母越是惱火,對于孩子越發(fā)訓斥,這樣就使孩子更加反感,直接影響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正常關(guān)系,以至于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宜疏不宜堵。根據(jù)孩子年齡特點、理解能力,采取疏導的辦法,效果往往比簡單的堵截、禁止要好。有些事情靠簡單命令式的禁止是收不到效果的,結(jié)果往往是禁而不止,只有通過說服、誘導的方法進行疏導。對待同一事情,方法不同,所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2、宜褒不宜貶。孩子在完成一項工作時總會遇到困難,這時家長絕不能說:“我就知道你完不成任務。”“我看你就會說大話”等等喪氣話,這樣會貶低孩子的信心,容易讓孩子在今后遇到困難時就打退堂鼓。當孩子在完成任務中有了點滴進步時,家長要抓住時機,適當、適度地給予肯定、鼓勵和贊許。孩子在享受成功的樂趣時,他的信心就會足,心情也就會好,樂于接受家長提出的要求。
3、宜靜不宜動。遇到孩子違反紀律,或與父母“頂牛”時,家長要冷靜,不要急躁。遇到出現(xiàn)僵局時,可以先放一放,拖一拖,這有利于雙方都反省自己。反之,雙方都在火頭上,互不服氣時,孩子質(zhì)問父母,家長怒不可遏,甚至大動干戈,拳打腳踢,這樣只能激化矛盾,絲毫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4、宜尊不宜刺。尊重孩子,愛護孩子是教育的前提。對于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父母要有愛心,還要關(guān)心,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鳴,激發(fā)其上進心。十二三歲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尊心,最忌父母的諷刺、挖苦。如果采用諷刺、挖苦的做法,就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 上一篇: 管教孩子技巧:新約法三章
- 下一篇: 如何有效引導孩子的無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