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沒有被慣壞?看他有沒有這4種表現
說出來這事兒有毒。這兩三年,我有三個親戚家的小孩,陸續因為賭博,變得舉債累累、妻離子散。有一個跑到外地躲債,有一個離婚,還有一個賣了所有房子來還債,現在全家租在外面。
出事之前,他們都很風光。開著新買的車,帶著新買的大金鏈子,每天早出晚歸。大家以為他們是在搞事業,心理還盤算著這下離發財不遠了。沒想到一朝債主帶著十來個小馬仔來家里要錢,才知道,不僅發財的夢崩塌了,連好好過日子的樸素愿望也破裂了。
遠的不談,這三個人中,有一個是我表弟,我很熟悉。他走到今天這一步,他的父母有很大的責任。
毫無疑問,他從小就被慣壞了。
我們那會兒,零用錢很少,當時的物價低,我們有個一塊錢的零用錢,就滿足了。但是他的兜里揣著的,都是十元大鈔。
所以他身邊總是跟著一群小孩,因為他有錢,出手大方,總會給他們買吃的,帶他們打游戲機。
他的父母并不富裕,普通的工薪階層。但是對他不可謂不嬌慣。能用一塊錢滿足的事,向來都是用十塊錢來成倍滿足。
用他父母的話來說:就這么一個孩子,錢不給他花給誰花。
到了上學的時候,他的父母已經管束不住他了。他在學校成了小霸王。花錢讓同學給他寫作業、敲詐同學的錢、談戀愛,什么時髦的事兒都做過了。
同學的家長和老師來找他父母,也無濟于事。因為他已經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了,父母說一句,他能頂十句。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很明顯地體現在了他的身上。
嬌慣孩子,諸事妥協,沒有原則,這相當于在孩子身上植入了一顆炸彈,說不準未來哪天就會爆炸。
那么,被慣壞的孩子,通常會有哪些表現?我們來看一看。
一、以自我為中心,刻薄自私
這種類型的孩子,做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跟別人玩,只顧自己高興,卻不管別人的心情。玩玩具總拿最好的,一刻也不愿與其他小朋友分享。
這種自私也體現在與家人的相處當中。比如有好吃的,不給家人吃,自己非要獨占。
這種性格發展下去,他很難處理好人際關系,很難交到真心朋友。
二、要求不被滿足,就撒潑哭鬧
有的孩子每天都想要新玩具。當他走到玩具店,非得讓家長買,如果不買,他就在地上撒潑打滾。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
類似的場景還很多。在家里要求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如果不給就哭鬧……
回想一下,當孩子剛買了新玩具沒玩幾天,然后又要求買玩具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
三、自理能力差
有的家長包辦了孩子的一切,飯要送到他嘴邊,衣服被子向來都是幫忙疊好,甚至書包里的文具課本都每天幫著收拾好。
這樣做有什么壞處?其一,孩子失去了嘗試和鍛煉的機會。有些事說不定孩子可以做得比你還好;其二,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的照料是天經地義。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過于依賴父母。
四、不尊重長輩,經常發脾氣
這一點就更不用說了。由于家人的嬌寵,他變得有恃無恐。他知道,無論自己怎么發脾氣,都會有人替他說話,替他解圍。所以他稍有不順,就會朝家人發脾氣,咋咋呼呼,不懂得尊重家長。
新聞里我們也能看到,有的孩子甚至已經發展到動手去打自己的長輩了。
這就是家長過于驕縱孩子,給自己帶來的惡果。
說一千道一萬,如今的孩子都是寶。家長呵護是必須的,但是太慣孩子那是必須杜絕的。
杜絕這種情況,最核心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給孩子的行為設置底線。即哪些行為是絕對禁止的,比如打罵長輩,比如偷東西,比如說謊等等。那么如果超過了這些行為底線,那么無論孩子怎么哭鬧,家長也不能妥協。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他的行為就會被框定在一個道德和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
- 上一篇: 孩子叛逆唱反調怎么破?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 下一篇: 孩子的壓力,往往來自你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