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孩子成績就完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所謂歸因,通俗地說就是找理由。
拿孩子的學習來說,當考試取得了好成績的時候,有的孩子覺得是因為自己聰明,也有的覺得是因為自己努力;沒考好的時候呢,有的孩子會說題目太難了,也有的會怪自己太粗心。
孩子對成績的歸因分析影響著他們之后的行為動機,不同的歸因方式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的效果各不相同。
01
歸因于努力與否的孩子今后會更加努力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取得了好成績是因為學習很努力,他就在“努力”與“取得好成績”之間畫上了等號。
努力是一個內部的、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即他想努力就可以有那樣的行為出現。
將學習的結果歸因于努力與否是一種值得鼓勵的歸因,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積極引導孩子進行這種內部的、可控的歸因。
一方面要支持孩子的努力行為,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法,讓努力見到成效,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
另一方面,當父母表揚孩子時也要把表揚的內容放在內部的、可控的歸因上,比如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聰明,對孩子積極的表現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
父母自己在總結一件事情的成敗時也經常要做內部的、可控的歸因,而不是總是把事情沒做好歸于客觀的不可控的因素上。
02
歸因于自己笨會讓孩子失去進步的信心
面對不可控的原因,人們表現出的往往是無能為力。
所以,當孩子把學習不好的原因歸于自己就是笨、老師的課講得不好等外部的、不可控的原因時,傳達出的就是一種無力感:笨是天生的,我又不能重新出生一次;老師的課講得不好,我又不能換老師……這種歸因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面對孩子的錯誤歸因,父母要幫助孩子調整。
1. 給孩子布置的學習任務要適度
將學習不好歸因于題目太難的孩子,可能確實存在跟不上班里學習進度的問題。
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提要求要適度,要多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
如果父母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不要只是簡單告訴他答案,而是與他一起分析思路,把“難層層分解,啟發孩子思考。
2. 讓孩子分析錯誤的歸因
當孩子把學習不好歸因于不可控的外因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往內部的、可控的原因上想。
比如,讓孩子看看自己上課是否做到了專心聽講,每天的作業是否按時按質完成,錯題有沒有及時弄懂、更正,考試的時候有沒有認真審題。
可以讓孩子在自己做得不好的方面先改正,比如如果從前沒有及時弄懂錯題,那么從現在開始就要及時找到出錯的原因,把錯題歸集到錯題本上是不錯的學習方法。
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的學習狀況會有所改善,對問題的歸因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學習就會更有主動性、更努力。
03
成績不好不能老讓“馬虎”背黑鍋
許多父母在孩子沒考好的時候,會對別人說:“這孩子就是太馬虎了。”不客氣地說,這樣的說法或是因為父母好面子,或是沒有認真分析原因。
如果做這樣的歸因,意味著孩子可能還會一直馬虎下去,因為父母并沒有找對問題的根源。
父母對孩子所謂的“馬虎”表現要做出詳細的分析:是知識掌握不牢?審題不清?計算錯誤?因難而棄?還是速度問題……只有把“馬虎”變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這些現象才能得到解決。
- 上一篇: 育兒 4 大黃金“ 潛規則 ”
- 下一篇: 家長是你的職業,你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課堂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