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讓孩子失望的行為,希望你一件
也
沒做過
有父母常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孩子聽不聽你的,往往取決于他是否信任你、是否與你保持良好的關系。
做孩子最信任的人,是父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以下四件事最容易摧毀親子間信任,讓孩子對父母失望,我們要有意識地去避免。
言而無信
教育孩子時,我們經常以欺騙孩子來達到目的:
“做完作業,媽媽周末帶你去游樂園。”
“這次考試進了前十,媽媽給你買一雙新的球鞋。”
“這個不好看,過幾天媽媽給你買一個更好的。”
但是等到事成之后,又百般推辭,不兌現諾言,當孩子找自己理論時,大人甚至反過來責怪孩子不懂事。
我們都忽視了言而無信對孩子的惡劣影響。
有位家長曾說,因為工作忙,沒有兌現陪女兒去漫畫展的諾言,結果女兒傷心到一周都不和自己講話。
她沒想到女兒居然會有這么大的反應,同時又覺得孩子脆弱、被慣壞了。
我告訴她,只要換個視角,我們就能馬上懂得孩子的痛苦,比如公司承諾的年終獎泡湯了、丈夫的諾言沒有實現、朋友答應到了時間還錢,卻了無音信
......
事情雖然不一樣,但是大人和孩子經歷的失落和痛苦卻是同等級的。那種滿懷期望的等待,卻換來的一場空歡喜,這種氣憤與絕望,大人的內心也很難平靜略過。
不是成年人的痛苦才叫痛苦。
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一個玩具、一次旅行、一次玩耍的機會就是他們能想象到的最重要的愿望,你失信于他,就是在澆滅他的希望。
如果你的孩子無條件信任你的話,你要做的是珍惜,千萬不要利用孩子的天真而說謊。
否則,不僅給孩子做了壞榜樣,積攢的失望也讓他們不再相信父母,親子之間還會產生隔閡。
侵犯隱私
父母覺得孩子長大了,可能是從他有了秘密的那天起。
說不清從哪天開始,孩子喜歡把臥室房門關上,甚至還會寫個牌子貼在門上:請隨手關門。
他甚至還有了自己的日記本,東藏西藏,不讓父母看到。
很多家長都曾抱怨過孩子對父母的這種
“防備之心”:
“辛苦養大的孩子,還這么防著我們,心里真不舒服。”
“他不想讓我們知道的事情,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帶著
“為孩子好”的目的,父母便開始有意無意地去窺探孩子的秘密。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隱私被侵犯時,都會產生不安全感和惱怒,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非常敏感,對父母會產生更加強烈的抵觸心理。
父母這種沒有界限感的行為,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沒有了自尊,產生羞恥感;另一方面,會從此失去孩子的信任。
對于孩子,秘密都是美好的
“心事”,大多數都能交給時間解決,我們不一定非要求孩子事事分享。
我們要做的,是在親子溝通上下功夫,多關心、多尊重、多傾聽,讓孩子能主動對你坦白心事。
只要有信任在,你隨時都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不信任孩子
有很多父母都習慣帶著質疑的態度去看孩子。
看到家里少了東西,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弄丟了;看到孩子難得考好一次,就懷疑是否作弊;看到孩子沒精神:
“你昨晚又偷偷打游戲了吧?”
幾句簡單的質疑,讓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徹底崩塌。
有個年輕的朋友,很難和父母親近起來,從來不會聊心里話,他認為父母是無法溝通的。
小時候在外面和人打架,老師打電話到家里來,爸爸媽媽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揍了一頓,他委屈地辯解:
“是人家先動手的!”
媽媽冷冰冰地道:
“為什么人家不打別人,光打你?“
這句話深深地傷了他的心,從此以后,他便鮮少去和父母解釋什么事情。
這種不相信,不僅傷害了親子關系,更給孩子的成長設了限,他們遇到事情后,認為即使告訴父母,他們也不會和自己站在一起,孩子早早地對父母關閉了心門。
信任是雙向的,孩子對父母失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的否定和懷疑太多了,犯了錯,父母永遠站在自己的對立面,這就是失望的開始。
而當家長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相信孩子有一顆向善向好的心和自我負責的能力,給他鼓勵和肯定,孩子會更有力量做出改變。
強迫分享
有位朋友曾經不顧女兒的反對,把她的一只玩偶送給了來做客的親戚家小孩,慷慨道:
“拿去玩,沒事,她玩具多!”
這件事讓女兒傷心好幾天。
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在未征得同意的情況下,把他珍藏的手辦、玩偶送給其他孩子,也會引發親子危機。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有個初中生攢了好久零花錢買的手辦,卻被父母偷偷地送人了。孩子以牙還牙,將父親一直珍藏的好酒給倒了好幾瓶。
強迫孩子分享之后,親子之間或多或少都會產生裂痕。
分享的本質在于自愿和愉快。
我們日常可以多鼓勵孩子分享,這個決定權在孩子,而不在大人手上,尊重他自由使用自己物品的權利,不要僅僅因為面子或怕尷尬而隨意處置孩子的東西,忽略他的感受。
在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喜歡的物品時,勇敢一點告訴別人:
“不好意思,他不同意。”
這是給孩子的尊重,父母最終收獲的也是孩子對你的信任。
- 上一篇: 做好這幾件事,幫助孩子擺脫 “暑期綜合征”
- 下一篇: 讓孩子學會珍惜父母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