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不同階段,父母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現象,比如青春期孩子越來越不服管教,親子對話變得針鋒相對,溝通學習就會雞飛狗跳。父母的關注本身是好心,問題在于孩子在成長,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孩子”,如果還用同樣的要求和方式,孩子接受起來難免比較困難,難免會產生一些沖突。
孩子是不斷成長變化的,父母的角色也應隨之變化。每個階段的父母,有各自不同的角色;每個階段的角色,父母有各自的使命。只有父母扮演好了相應的角色,親子溝通才能順暢和諧,家庭教育才更加有效。
那么,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父母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嬰幼兒階段——“玩伴”
嬰幼兒階段,父母是“玩伴”。 這里的“玩”,不是父母成天帶著孩子四處玩耍就行。我們要知道為什么帶孩子去那里玩、怎樣玩更有意思。
玩只是形式,成長才是目的。玩的內容要根據各自家庭教育的需要有所選擇,玩的形式需要一定的設計,并盡可能隱藏教育意圖。關鍵是,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玩,玩出不同的花樣,玩出水平,玩得有意思,讓孩子在玩中獲得快樂、增長見識、培養能力、促進成長。
但有的家長還是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帶著孩子出去,讓孩子自己隨便玩,父母玩手機或忙其他事情。父母沒有跟孩子一起玩,沒有發揮“玩伴”的作用,效果就會很有限。
再比如,父母經常帶孩子四處游玩,只要孩子玩得開心就行。如果漫無目的隨便玩,去的地方越多,玩的花樣越多,孩子的心越容易漂浮難定,不太容易養成靜下來做事的習慣。
所以,孩子玩的項目和去的地方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玩的質量,能讓孩子從玩的經歷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小學階段——“學伴”
小學階段,父母是孩子的“學伴”。 小學生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學習自然成了他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小學階段,各個學科在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方面都對孩子提出了不少要求。孩子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所以需要父母一路陪伴,精準把脈,共同成長。
此外,對孩子同樣重要的實踐學習,家長往往容易忽略。生活是一本無字大書,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程。從某種程度上說,生活實踐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一點兒不比學科學習弱,孩子的生活經歷往往會告訴他們為什么要努力學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原本就是為了生活,過什么樣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樣的教育。
因此,父母要做好孩子生活實踐的“學伴”,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智慧地引領孩子,讓孩子經歷該經歷的,讓孩子在大量真實的生活實踐中體驗、感悟、成長,從而了解生活常識,習得生活技能,感受生活真諦,磨礪意志品質,形成道德品格。
中學階段——“伙伴”
中學階段,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是孩子的“伙伴”。 所謂“伙伴”,就像朋友一樣,要尊重對方。青春期孩子不再像嬰幼兒那樣纏著父母玩,家長也不需要再像小學那樣對孩子過多關注,更不需要具體指導。因為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他們需要自己做主,父母需要“得體地退出”。
父母不能還對孩子這不放心那不放心,因為孩子成長的養成教育階段已經“過期”。如果家長非得再說,那往往就會招來青春期孩子“暴風雨式”的叛逆,造成親子關系緊張,導致家庭教育挫敗。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需要理解和體諒孩子,真正把孩子當成朋友來相處。在堅持基本原則和底線的基礎上,盡可能讓孩子享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父母學會適當“閉嘴”,往往是青春期家庭教育最好的選擇。
成人階段——“同伴”
成人階段,父母是孩子的“同伴”。 同伴,是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孩子已經真正長大,他們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成人的意識形態和行為習慣基本定型,很難改變,因此父母對這時的“孩子”需要充分尊重,衷心祝福他們即可。
總之,父母需要走在孩子成長的前面,當孩子到了哪個成長階段,及時調整相應的角色,并履行那個角色應有的責任,尊重那個角色應有的規律和規則。只有這樣,父母才能跟孩子和諧幸福相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長。
- 上一篇: 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則
- 下一篇: 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