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yle id="k6dpf"><u id="k6dpf"><thead id="k6dpf"></thead></u></style>
      <sup id="k6dpf"><ol id="k6dpf"></ol></sup>

      家長課堂
      我的位置:首頁 > 家長課堂

      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則

      作者:本站 日期:2023-10-16 瀏覽:0 文章來源:本站
      字體:[大] [中] [小]

      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則

      來自李希貴校長的 “家庭教育十大原則”,這十條原則,可以說是教育方法的基礎。

      殊途同歸,最終都指向孩子社會情感和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家長不需要先把自己培養成教育專家,按照這些原則,遵循背后的教育邏輯,可以為培養出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提供強大支撐。

      關于陪伴

      0 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態,是時間往往安排得很滿,卻沒有留給孩子的專屬時間。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優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動當中,父母有意無意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平時工作忙,和孩子在一起有時候忍不住就會啟動訓導模式,這其實是孩子最煩的。

      事實上,只有在無目的陪伴中,孩子才能產生歸屬感、安全感,坦露真實的自己。 這時候,教育不僅會自然發生,而且效果極其明顯。

      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共進早餐、晚餐,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戲,或者在睡前進行15分鐘的親子共讀。如果平時實在沒時間,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園、參觀博物館。

      是愛把父母和孩子聯系在一起的,陪伴本身就能為彼此帶來深刻的滿足感。 親子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學的教養方法更重要。

      “教育學其實就是關系學”,在學校里面,師生關系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這個規律在家里也一樣,陪伴的質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關于底線、規則

      02
      咬住底線,放大空間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線。什么是底線?就是必須遵守的紀律。比如,“放學后必須按時回家”。

      當然,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設置不同的底線。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時候,和孩子商量確定下一階段的底線要求,并且充分向孩子說明理由。不見得聽孩子的,但是要跟孩子闡述清楚理由。而且,底線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但是,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線,就盡量不要再過多地對他做紀律方面的要求。

      如果除了底線,你還是沒完沒了地對孩子說“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會膽小怕事、不敢擔當,更別提創新意識。

      確定底線同時,還要明確,如果孩子達不到底線,你會對他采取哪些懲戒措施。這里的“懲戒措施”,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規矩和小代價。比如“吃不完蔬菜就不能吃肉”“完不成作業就不能玩玩具”等。

      確定好這底線,可以把內容寫下來甚至打印出來,一份貼在孩子的房間,一份貼在所有家庭成員都能看到的地方。

      03
      少用權利,多用規則


      對于孩子,家長無疑是權威,擁有很大的權力。

      但是,如果總是用權力來壓制孩子,你的確可能經常“贏了”孩子。可孩子呢,卻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敗者。頻繁失敗的話,孩子要么會變得反叛,要么容易變得盲從。

      事實上,咱們做父母的,真正需要的,不是“贏”孩子,而是“贏得”孩子,讓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們。

      所以,才要少用權力,多用規則。

      規則,和第二條所講的底線不同。底線是強制性的,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余地。但是規則咱們不能單方面定,必須和孩子協商產生。跟底線類似的是,制定好的規則之外,父母也不能再隨意地、無休止地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了。

      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父母要和善而堅定。我們是要讓孩子懂得規則的道理,而不是逼著他遵守規則。對于還沒有形成良好規則意識的孩子,不要一次確定過多規則,可以先易后難,逐步完善。

      關于習慣

      原則二、原則三守住了底線,建立了規則,現在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素養。

      首先從習慣開始,從小幫孩子養成好習慣,會讓父母在以后的教育過程中事半功倍。

      0 4
      設計策略,培養習慣


      所有好習慣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長期培養。但是好習慣的培養沒有那么容易,往往孩子一哭鬧、一撒嬌,父母就心軟了,放棄了。

      咱們要做的,就是設計策略,給孩子一個腳手架,讓他能比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習慣的臺階上。

      比如,幾乎所有家長都想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那么以后只要出門,咱們就一定要帶一個小書包,里面裝上孩子最近最喜歡的書。出門之后,至于看不看,不那么重要。讓孩子時時刻刻知道,即使出了門,我后面的小書包里也是有一本最近喜愛的書的。

      僅僅這樣一個暗示,其實就是一個腳手架。按照這樣的自我認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較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你要看書,必須看書”。

      再如,你想培養孩子吃蔬菜的習慣,就不要把所有飯菜一起擺到飯桌上,要先把孩子必須吃但通常不喜歡吃的蔬菜端上飯桌,讓他在食欲較好的時候先吃完蔬菜。

      又如,你想培養孩子按時睡覺的習慣,就要規定好家庭作息時間,可以把睡前15分鐘作為親子共讀時光,時間一到就開始共讀。共讀之后,孩子一般都會準點睡覺。

      這就是“設計策略,培養習慣”,習慣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順著策略漸漸養成的。

      0 5
      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培養習慣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急不得。 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剛開始學吃飯,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但是飯桌上、衣服上,肯定會弄得一塌糊涂。但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會輕松地學會怎么樣使用筷子和勺子。這不用急,到了年齡自然就會。

      了解了這一點, 當孩子剛開始搞得一塌糊涂的時候,就不要指責他。 家長自己不要怒火沖天,也不要代替孩子,他會自己越做越好的。孩子僅僅從吃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當中,就會感受到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這才是最寶貴的。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再如,想讓孩子整理房間,咱們最好給孩子一個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單,并教他操作方法。有了這樣的抓手,孩子就知道該怎么干了。這就是腳手架、階梯。

      又如,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可能讓他從繪本一步跨越到文字閱讀,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橋梁性的書”,就是插畫版的文字書,幫助孩子提升閱讀水平。

      0 6
      隨時鼓勵,定期反思


      對于孩子,做家長的總是批評太多,表揚太少。我們看見孩子身上有什么缺點總忍不住批評,希望他變得更好。

      退一步想一想,事實上孩子的行為,好的行為通常情況占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當我們認為孩子沒有可以表揚的優點時,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看待孩子的眼光有問題。85%好的行為,我們為什么往往看不見?

      所以,父母得培養這樣的習慣: 隨時對孩子進行鼓勵。當孩子通過你的鼓勵不斷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時,這些好的行為就會固化成他的習慣,讓他閃閃發光。

      那15%不好的行為怎么辦?咱們心里得有數,單純批評沒用,我們應該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 請注意,這兩個詞很重要:反思和定期。

      反思,是幫助孩子對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歸因,找到改進的方法。比如,上學遲到是因為賴床,賴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時間,那么按時間睡覺問題就解決了。一起找原因,找改進的方法,這叫反思,而不是批評。

      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說,看見就說,而是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反思是針對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本人。每一次鼓勵或者反思,都要謹記對事不對人。
      關于學習

      上述是怎么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習慣養好了,又該怎么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呢?

      0 7
      轉移目光,發現潛能


      咱們得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夠影響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個人的潛能可能會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僅此而已。

      如果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顯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轉移視線,去發現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賦 ;轉移視線不是放棄,而是幫孩子找到一條更開闊的道路。數學不好的孩子,可能在人文或者藝術方面有優勢;不喜歡彈鋼琴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鍵盤類技能方面沒有優勢,可以嘗試舞蹈、繪畫、合唱和其他的藝術門類。

      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賦中的短板,非得盯著它不放,必然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造成孩子的對抗,不僅親子關系變得緊張,也會影響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發展。

      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激勵自己,并讓他發現自己的潛能。

      0 8
      多幫少管,供給資源


      孩子之所以會犯錯,往往是因為他沒有資源做更有意義的事。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確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預期的資源,讓他在這方面的發展跟同齡人相比形成明顯的優勢。有了資源,孩子才會逐步形成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才會珍視自己的時間,熱愛生活,進而珍愛生命。

      如果希望孩子愛運動,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簡易的體育器械,甚至做得徹底一點,把家里的客廳變成乒乓球場地,能讓孩子運動,還能吸引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

      如果希望孩子愛讀書,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書店,也可以和孩子定期一起瀏覽圖書網站,商討購書計劃。父母買,孩子也買,一起來挑。

      如果希望孩子不看沒營養的動畫片,父母可以幫孩子找一些健康的紀錄片、高雅的故事片,給孩子提供好一點的觀看條件就行了。

      關于關系、情緒

      0 9
      傳遞贊美,潤滑關系


      這一條太精妙了,一般家長可能都不太意識得到。

      孩子往往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某個學科,老師也會因為孩子喜歡自己而反過來更加喜歡孩子,從而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優點。

      關系好了,學校教育就會進入良性循環,家長就要促進這樣的良性循環。 越是孩子不認可的老師,家長就得反復想辦法在老師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認可的特點。你傳遞給老師的認可,也會慢慢影響孩子對老師的看法。

      反過來,家長也要想方設法從老師那兒獲得對孩子的認可,哪怕是一點點,然后及時傳遞給孩子。

      當家長的,就得兩頭傳遞好消息,讓孩子更喜歡老師,老師更喜歡孩子。

      老師可能會一分為二地向你介紹孩子的情況,不光說優點,也會說缺點。把孩子的一些問題告訴你,不是向你告狀,是為了方便你教育孩子。

      這時家長就得注意,不要把老師指出的問題直接傳遞給孩子,這樣容易讓孩子對老師產生負面情緒。

      10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之間難免會沖突。一旦起沖突,家長心情不好,孩子心情也不好。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其實屏蔽了整個世界, 當然也包括家長對他的教育。

      李希貴校長的最后一條原則,就是為了應對沖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發生沖突,家長越是焦躁、惱怒地面對孩子,孩子的抵觸情緒就會越強烈。所以,家長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情。

      你先冷靜下來,再處理孩子的情緒。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讓孩子盡情地傾訴或者大哭,或者讓他靜思,通過一個人躲在房間里、聽音樂、深呼吸等等方式來緩解。孩子的情緒平息之后,再跟孩子交談。

      家長可以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的講述,而不打斷他;可以用復述孩子的話去回應他,而不評價他,每一次復述其實都意味著“我聽到了,我首肯”;家長還要思考孩子情緒底層的原因,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

      要給孩子時間,相信孩子稍后會冷靜思考。然后家長就可以有策略地進入下一個活動(家庭日常計劃內的活動),比如說一起去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一起購物,一起整理書柜,等等。

      以上十條原則,其實殊途同歸,最終都指向孩子社會情感和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選出你覺得最簡單的一條,馬上操練起來。只要開始行動,你就可以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免费_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_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_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网

      1. <style id="k6dpf"><u id="k6dpf"><thead id="k6dpf"></thead></u></style>
        <sup id="k6dpf"><ol id="k6dpf"></ol></sup>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 | 亚洲色欧美色国产综合色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 一级做a过程免费在线观看 综合色天天鬼久久鬼色 | 最新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