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悄悄變好,從父母戒掉這 5種說話語氣開始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你的本意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帶給我的感受。”
我覺得這句話也很適合描述很多孩子在親子關系中的真實感受。
鮮少有人會懷疑,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遺憾的是,很多孩子在家庭中總是無法感受到被愛。
我們不難發現,并不是父母付出的愛越多,孩子感受到的愛就越多。
教育孩子時,父母想傳達的道理,常常因為說話方式不當而變了味。
尤其是語氣不當,孩子對父母的種種的誤解和敵意,往往就源于父母不善的語氣。
語氣雖然聽上去微不足道,但是深深影響著親子關系。
常用這些語氣跟孩子說話
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跟我們溝通
▎習慣性反問
“你看到我的作業本了嗎?”
“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會找?”
“還有吃的嗎?”
“你以為家里開店的嗎?”
“他們剛剛在聊什么?”
“你問我,我問誰?”
反問的語氣里,總是藏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敵意,孩子不僅能夠感受到語氣里的不善,還會為自己提出的問題感到羞恥。
▎
總是很不耐煩
“你有完沒完?”
“到底行不行啊!你就會給我添麻煩!”
“煩不煩?你快吃吧!”
我們對外人和和氣氣,回到家,面對家人卻很容易失去耐心,只要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我們預期,打亂我們的節奏,就會忍不住煩躁,一點就著。
不耐煩的語氣,表達的是一種嫌棄,是在說:你讓我覺得很煩。
事實上,在孩子的問題出現之前,我們的內心已經被各種壓力、焦慮、負面情緒裝滿了。
▎
哪怕安慰孩子,也習慣性責備、放狠話
“穿這么少,凍死你活該!”
“是你不聽話,所以才會落此下場”
“這下好了,你開心了吧……”
當孩子需要幫助或安慰時,我們的語氣也透露出攻擊性,比如孩子受傷了,有的家長心疼得要命,說出口的卻是:
“你活該。”
這種發言,無法帶給孩子任何被關心的感覺,反而含著一種劃清界限的冷漠:
“我提醒過你,可你不聽!”用孩子的痛苦來證明自己的先見之明。
▎
習慣性嘲諷
“你能行?”
“就你這種還能考第一?”
“沒見過你這么蠢的人。”
經常嘲諷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往往過于武斷、片面,他們會因為孩子過往的行為表現,認定孩子本身不行或者認為他們的動機是壞的,無法作出公正的評價。
這種嘲諷是一種羞辱,使孩子產生一種無助的感覺。
▎
高高在上的命令口吻
“我說的不會錯!”
“我都是為你好,你聽我的就行!”
“你再頂嘴試試!”
沒有人會喜歡別人總是用命令的口吻對話,居高臨下的態度,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
語氣不對,所有的關心都打了折扣
如果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過多地使用以上這些不善的語氣,不管我們平時有多愛孩子,也很容易讓愛
“打折”。
前幾天收到的一條留言:
有位年輕的讀者朋友,剛剛經歷了失業,這段時間正陷入找工作的焦慮之中,和爸爸視頻時,提起這件事甚是委屈,忍不住哽咽到落淚。
屏幕前的爸爸聽完眼里滿是擔心,但在下一秒,擔心就變成了鋪天蓋地的怒火:
“你看,我說什么來著,讓你畢業回老家發展,在外瞎折騰什么勁?現在知道哭了!活該!”
爸爸的一番話,讓她更難過了,她很生氣地掛了電話。
事后,媽媽發微信告訴她,爸爸只是說話很沖,其實很關心她。
因為擔心她,爸爸幾天沒睡好覺,甚至讓媽媽問她,身上還有沒有錢用。
這對父女之間的插曲,很多人并不陌生。
家長的本意和初衷都是好的,張嘴傳遞出的卻是責備,甚至是傷害。
他們往往很愛孩子,就像上面那位父親,他對孩子的愛,更多的都體現在行動里。
然而,對孩子而言,他們并不擅長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父母細膩、深沉的愛,他們更加關注大人直白的語言。
大人如何表達,孩子就如何理解。
一旦他們無法從你的語言里感受到接納和理解,他們也會主動選擇離你越來越遠。
因為他們確信,表現不佳、袒露脆弱時,父母很有可能會責怪自己、對自己失望,他們認為在父母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和問題,是羞恥的。
在父母的語氣中,孩子感受到了不被接納。
對父母而言,他們的本意肯定不是為了羞辱孩子,只不過語氣里的責備讓孩子關閉了心門。
你的語氣對了,孩子態度就好了
作為成年人,相信大家都有過因為一句刺耳的話,心情壞了一整天的經歷。
這就是言語的力量。
哪怕人家說得在理,我們也會因為對方語氣不佳而受傷。
交流時的態度和語氣,有時候比內容要重要得多。
經常有家長抱怨與孩子溝通很困難,無論怎么說,孩子都不聽。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日常的互動中,我們煩躁的態度一直在挫傷孩子的信心,他們不斷地遭受我們的評判,內心早就筑起高墻,對我們的教育也就變得麻木不仁。
如果家長懂得注意控制自己的語氣,多用和善而堅定的話語,孩子更愿意做出改變,比如:
擔心的話,溫柔地說
——
孩子回家晚了,可以說:
“回來這么晚,爸爸媽媽很擔心你。” 而不是:“下次再回來這么晚,就永遠別回來了!”
回答問題,正面回答,不要反問
——
孩子找書本,可以說:
“在你爸爸的房間里!”而不是:“你自己不會找?”
教育孩子,多點尊重,少點命令
——
孩子玩具亂放,可以說:
“你的玩具!”而不是:“再讓我發現你亂放,我把它們都扔了!”
這樣的表達,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好的親子關系,需要用
“好好說話”來維系,掌握好溝通技巧,教育也能事半功倍。
語氣對了,可以促進孩子與我們合作。
語氣不對,則會讓孩子曲解我們的本意,誤解我們的真心。
請記住,不論何時,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愛和關心,永遠是帶著溫度的語言。
多用溫和、正面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好。
- 上一篇: 如何培養有責任心的孩子
- 下一篇: 做“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