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課程標準指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而現行的教學方式為傳統的“平行分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按著中等的學生上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等生沒有動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識也掌握不了,給以后的學習和相關科目的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因此,實施分層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分層教學能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克服一律化教學的弊端,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分層教學法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重視。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分層教育。
1
、對全體學生綜合水平進行分層
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主動性、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平時表現、考試成績等,將全體學生分為
A
、
B
、
C
三個層面。
A
層面學生,基礎知識扎實,思維活躍。
B
層面學生,基礎知識中等,思維水平較好。
C
層面學生,基礎知識薄弱,思維水平一般。這里要注意,分層要使不同水平的學生柔性銜接,使學生從分層開始,擁有信心、充滿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測試與考核,重新調整各層次的學生。這樣
A
層面學生感覺光榮的同時,而又時刻都會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可能會落入其他兩個層面而繼續努力,
B
層和
C
層的學生,以上一層學生為榜樣,不斷提高自己的成績,使各層面學生互相激勵,共同進步。但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想負擔和家長的疑慮。分層后會對
C
層面學生及家長的心理造成一定沖擊,學生主要表現為自卑,家長則感覺丟面子。可見,在分層教學的試驗之前,做好學生及家長的工作至關重要,耐心為學生和家長講解分層講學的優勢以及益處,讓學生和家長消除顧慮,同時還需提醒學生及其家長做好一定的思想準備。
2
、根據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課堂教學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知識結構,教師可以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分為達標、中級、高級三個不同發展水平的目標維度,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應該引起、激發和啟動學生一系列的內部發展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學好更高層次的知識。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從認識知識的深度、廣度,接受新知識的速度,練習、應用的強度等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將課程與每章節的教學目標分層時應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既能達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勵個體發展。各層次學生最低要達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中層學生要能進行比較復雜的分析和應用;對高層學生要求具有自學、探索、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能進行創造性學習和實踐。
源自媒體
- 上一篇: 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反思
- 下一篇: 教研中收獲,反思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