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訓練有問題
——低效、無效的課堂教學表現之五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訓練是一個人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沒有訓練就沒有過程,沒有訓練就沒有能力,沒有訓練就沒有積累。但是如今課堂訓練大有被忽略的傾向
一、重“講”輕“練”。
教師對練的認識不夠,沒有對訓練的重要性引起足夠的重視。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只有通過練才能得到檢驗,也只有練才能真正到位。看看、聽聽與練練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都要讓學生經歷練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效果定會比幾位優等生表演、其他學生旁聽來得好。
二、重“點”輕“面”。
在一節《簡單分數的加減法》的研討課上,學生通過在一張長方形紙上畫格子的,理解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接下來的五題練習中,老師都使用了同樣的練習方法,出示題目——點名回答。一部分學生一直都沒有舉過手,而發言的總是那幾個學生。這樣的練習形式應該是低效的。只有幾個優等生在表現自己,沒有給中等生和差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差生也就不用動腦聽別人的就是,甚至他們根本不去思考,覺得反正沒他們的事。不少教師在訓練時,只是讓少數學生成為訓練者,讓多數學生成為旁觀者。這樣的“訓練”效果難以明顯。
三、重“量”輕“質”。
盲目訓練,學生生厭。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一講到底變成一練到底。教師工作是備課打題單,上課甩題單,講解對答案。怪不得學生說:“不是慣就是串,要不就是滿堂練”。有些教師迷信練,確實熟能生巧,但念過了頭,熟也能生厭,熟能生笨。
無效教學,往往是課堂死氣沉沉。課后大練“題海”,機械重復被改稱作“鞏固”,死記硬背被狡辯為“強化”。其結果是學生苦學、厭學,甚至輟學;教師苦教、厭教,甚至棄教。無效教學,嚴重影響了師生雙方的動機水平和身心健康。試想,一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12年,用12年的時間學語文,可語文仍然不合格,充分證明了低效教學現象。
四、重“舊”輕“新”。
有的教師想提高成績,卻不能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精心設計題型,而是把已做過的作業再次布置,有的作業已反復做了幾遍。對于這種繁重的、機械的無效勞動,學生厭煩,家長反感。
- 上一篇: 扎實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 下一篇: 低效、無效的課堂教學表現之四:課堂提問有問題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