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的方法
知識所承載的文化以及現代的教學手段的發展,使課堂的導入表現出更多的類型。不同的課型可以有不同的導入方法。同一
課型
也可以有不同的導入方式
,
關鍵在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研究,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與學生心理特征來精挑細選導入的方式
。
一、
直接導入
直接導入往往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的起始課中使用,或在使用其
它
導入方法有困難的時候才到使用。導入時,教師用簡潔明快的敘述或設問,直接把新舊知識的沖突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引起學習動機。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強調知識的情境化、生活化,因此比較注重豐富的導入形式。但是有時候直接導入比故弄玄虛更容易將學生引入求知的領域
,
強調多種形式的導入,并不是排斥直接導入
。
如在教學
《
桂林山水
》
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
“
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
她
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有壯闊秀美的江河湖泊,還有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祖國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風景聞名于世,有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的美譽。現在我們一同來領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風光。
”
教師言簡意賅、簡潔明快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新課文的積極性
。
二、
經驗導入
經驗導入是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出發
,
教師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引起回憶,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導入方法
。
間接性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學生學習的通常都是別人體驗過的
、
別人總結發現的知識。而經驗的導入,可以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切
己
的情緒體驗,深入理解知識的意義與價值。由于經驗導入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很容易對所學的新課題感到親切
,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另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經驗導入是一種
同化
學習,
它
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可提高概念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
關注學生的經驗,這是經驗導入必須進行的工作。如某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
《
認識圖形
》
的教學設計時,對學生做了這樣的分析
:
學生
64人,其中一部分來自城鎮,受過較好的學前教育
,
對
這四種基本的平面圖形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
他們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圖形
,
但對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關系還不了解。而另一部學生來自農村,所受學前教育較差,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不夠清楚明了,對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關系更是一無所知。在這段分析中,
教
者對來自城鎮學生和農村兒童的知識、經驗、水平做了比較,找出了他們存在的差異
,
這樣有利于合理安排教學活動,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如果
教
者對城鄉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缺乏正確的估計,不能做到心中有數
,
教學時就只會盲人騎
瞎
馬
。
三、
舊知識導入
“
學生在學
校
所學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識,而是
‘
提煉、濃縮
’
又
‘
易于消化
’
的系統的、整體的知識。任何知識都是整體網絡上的一個點或一個節,離開了網絡,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基礎。知識只有在整體聯系當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從而體現其有意義的價值。
”
中小學教材在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上
,
注意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而且本單元的知識也有內在的關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運用舊知識為新知識引路
,
在講授新課時,教師可以依照教材本身內在的邏輯關系,設計出既有聯系舊知又能提示
新
知的
導入
,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坡度,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為此,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
,
循序漸進
,
逐步深入
地
把新材料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以加強學生的注意力
。
例如,在講
茅盾
散文
《
風景談
》
時,可以
與
學生在初中所學的
茅盾
的另一篇散文
《
白楊
禮
贊
》
聯系起來
,
可以設置下列一些問題
:
兩篇文章寫作的背景相同,主題是否相近?
《
白楊
禮
贊
》
寫白楊從黃土高原起筆
,《
風景
談》
又為何從星星峽外的沙漠
寫起
?各有什么用意?兩文在結構安排與寫作方法上有何異同?通過這些啟發,就有可能把新材料與學生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加強學生的注意力
。
四、
實驗導入
實驗導入所提供的生動、直觀、新穎的學習情境,不僅能夠引起認知需要,而且由實驗向概念和原理的概括過程中,也為學生推理能力的成熟和科學思想的學習提供了一條極佳的認知途徑。
實驗
導入,既可以是老師演示實驗,也可以是學生
實驗
。這種導入在科學類的教學內容中運用的較多
。
例如在物理教學中,老師在講固體的溶解熱時
,
讓學生觀察冰水混合物的溶解情況和程度。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在冰完全融化之前,雖然加熱在進行,但溫度計的指示數不變。物體吸收熱量,溫度會升高,這是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
舊
有經驗。而實驗結果卻是冰在溶解時,
雖
不斷吸熱,但溫度卻不升高。教師利用這兩者的沖突設計實驗
,
使
矛盾表面化
:
為什么固體溶解時會有這種情況呢?學生期待著問題的明了化
。
五、
直觀導入
這種導入方法是在講解新課題之前,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樣品、標本、模型、圖表、幻燈片、電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從觀察中提出問題,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學生為解決直觀感知中生存的疑問,產生了學習新知識的強烈要求。采用這種方法需注意以下兩
點:
第一,
實物模型、幻燈、電視等蘊含的內容必須與新教材有密切的聯系。
第二,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恰如其分的提出問題,指名學生觀察中的思考方向,促進他們的思維,為學習新教材做好準備
。
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植物學
“
種子的結構
”
的時候,他先請同學們辨認幾種植物的種子。接著,他說
:
“
世界上綠色開花植物有
20多萬種,多數都是由種子發育而來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
幾種
,非洲東部塞
舌兒
有一種
復
椰子樹,一個種子的直徑有
50厘米,重達15公斤,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種子。還有一種叫斑葉蘭的植物,它的種子1億顆粒才50克,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種子。盡管這些種子的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把他們種在適宜的環境里,都能長成一顆新的植物體,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們的結構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就通過觀察常見的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
,
來學習種子的結構。
”(
板書課題
)
在學習
《
鴻門宴
》
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聽歌曲
《
霸王別姬
》
。音樂聲響起,學生
立即
被歌曲中所體現出來的項羽對虞姬的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無
奈
深深吸引。然后教師問
:
“
曾經是
‘
力拔山兮氣
蓋世
’
的項羽,怎么會淪落到這樣一種下場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司馬遷是如何告訴我們的。
”
這樣便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恰當的軌道,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
。
六、
設
疑導
入
“
學
起于
思,思源于
疑
。
”
疑
是學習的起點
,
教師疑問的設置為教學以及學生的思考確立了一個起點,學生在困惑后容易產生探究的欲望。疑問式的導入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砥礪學生的探究素養。在運用設移法導入課程時,應該注意到兩個問題
:
一是巧妙。要針對教材的關鍵重點和難點,從新的角度巧妙設問。如此,學生能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思索。如果疑問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則教學過程可能偏移教學最初的目標。二是以
疑激
思、善問善導。設
疑質疑
還只是疑問導入法的第一步
,
設置疑問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
,
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里,巧設懸念,以
疑激
學,并掌握一些提問的技巧,善于引導、促使學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識,引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
。
例如教學四年級 《 帶刺的朋友 》 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設 疑: “ 帶刺的朋友是誰 ? ” 學生不約而同的回答 “ 刺猬 ” ,然后通過圖片和文字簡單了解刺猬這種動物。 “ 為什么作者把這種渾身長滿刺的小家伙成為朋友呢? ” 這樣巧設疑問,把學生帶入一種有障礙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學生思而不解,欲罷不能, 頓 生強烈的求知欲 。